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2 年下半,在車用供應鏈瓶頸的大幅緩解下,汽車業相對其他行業出現的逆勢回補庫存,相關公司股價大漲仍歷歷在目,然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疫情期間積壓的汽車訂單釋放,此前全球車市的火熱買氣開始趨緩,部分企業在去年陸續暗示車用需求出現雜音,展望 2024 年及後續,作為製造業關鍵一環的車市將如何表現?

本文重點:

  1. 為何在 2021 ~ 2022 年逆勢補庫存的車市,去年卻在全球製造業逐步復甦的背景下,面臨短期階段性逆風呢?我們認為主要受到兩大因素壓抑:進入去化庫存階段、各區域汽車銷量增速面臨高基期

  2. 從全球三大車市供需狀況來看,中國政策刺激及車商高性價比車型,驅動境內電車銷量成長;美國庫存水位健康,下半年汽車消費高基期壓力逐漸趨緩,銷量增速動能有望止穩回升;歐洲內需復甦較慢,靜待降息支撐內需

  3. 根據 M平方推估,最慢汽車業於今年底將有望逐步回歸成長,下半年中國、美國、歐洲三大汽車市場動向一次看!

加入 MM 訂閱會員 看全文 !!


台灣時間 4/24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公佈 2024Q1 財報不如預期,營收出現 -8.7% 的負成長,Q1 交車數量 也出現自 2020 Q3 以來首次衰退,年減 -8.5% 至 38.7 萬輛,全球庫存週轉天數攀升近一倍;同時,台積電下修全年車用需求,車用晶片廠英飛凌 Q1 營收年減幅擴大至 -11.8%,同行恩智浦也在車用部門拖累下營收年增僅 0.2%,車用需求轉弱的信號接踵而至,為何在 2021 ~ 2022 年逆勢補庫存的車市,去年卻在全球製造業逐步復甦的背景下,面臨短期階段性逆風呢?我們歸納出以下兩點短期因素:

  • 短期庫存壓力:以美國、中國為代表的地區汽車補庫存動能放緩,是車市去年表現落後的第一大原因。疫情解封初期,汽車受制於車用晶片產能不足,庫存回補速度大幅慢於其他產業,到了 2022 年初開始,全球車用晶片供應瓶頸緩解,導致當其他領域正欲去庫存之際,汽車卻逆勢加速回補庫存,其中,美國 汽車零售端庫存年增率 快速上升,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係數亦在 2022 年 10 ~ 11 月創下疫情後新高,汽車行業高效的庫存回補,雖然讓相關廠商於當下出現亮眼表現,但也在爾後的一年(2023 至今),短暫進入去化庫存的逆風階段

  • 汽車銷售高基期壓抑增速:過去一年,車市逆風另大一部分則是反映汽車銷售高基期的壓抑,2022 年下半全球車市開始快速回溫,美國汽車銷售量 年增在 2023 年年中達到 20.8% 的高峰,隨後便在基期壓力下放緩至今年 4 月的 0.06%。同期間 中國汽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歐盟新乘用車註冊量,也均同步出現放緩跡象,顯示過去一年全球汽車銷售增速均面臨基期的壓抑。

這樣的狀況會到何時?觀察近期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汽車零售庫存增速歐元區汽車產成品庫存指數,均已開始自高檔放緩,中國汽車產成品存貨 累計年增更是回落至接近零軸,顯示全球三個最大的汽車市場,正快速進入去化庫存的階段。與此同時,觀察美、中、歐三大車市銷量數據,復甦步伐也存在一些差異,中國市場恢復速度最快,甚至超越疫情前的銷量水準,美國市場復甦速度則緊跟其後,恢復率在九成以上,惟歐洲車市復甦速度最為緩慢,只修復到疫情前約 80% 左右的水平。

本文我們將分別解析美、中、歐三大車市基本面情況,探討當前車市景氣是否已至低點?下半年及後續全球車市如何展望?三大車市基本面和後續增長動能,是否有所差異?

美中歐庫存指標

復甦比率 註:本圖所使用的銷量數據,為美國汽車銷售量、歐盟乘用車註冊量、中國乘用車加商用車銷量之和,將三筆數據進行年度加總後,再以 2019 年為基期作運算(2019 年 = 100)。

一、中國:政策刺激及價格下探,銷量最亮眼

先看到修復速度最快的中國市場,防疫管制優化以來,儘管中國整體內需呈「弱復甦」狀態,但 2023 年中國汽車的 量皆創下 3016.1 萬、 3009.4 萬量的歷史新高,年增長 11.6%、 12%,關鍵驅動力來自新能源汽車,中國市場新能源滲透率已來到 38% 的超高水平,其銷量的強弱已足以影響境內整體車市的冷熱,今年 Q1 全國 新能源汽車銷量 再度創下 208.9 萬的歷史同期新高,主流本土車企 如比亞迪、蔚來、理想和小鵬等,4 月最新出爐的電動車交車量也處在同期最高水平,新能源汽車在今年仍將扮演驅動中國車市成長的關鍵引擎。

中國銷量 註:滲透率的計算,是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新能源汽車銷量,除上整體中國乘用車、商用車之銷量總和得出。

總結來看,國家政策對車市的高強度刺激和支持,是推動中國車市未來繁榮的關鍵,一方面,中央財政歷時十三年的電動車購車補貼,一直持續到 2022 年底才宣告結束;隨後,中央又陸續推出汽車購置稅減免、車貸比例監管鬆綁,以及高達 7 千至 1 萬元的電車以舊換新補貼;與此同時,境內本土的電動車企不斷加速迭代更新、性價比更高的電動車型推向市場,也為疫情後的中國車市注入了數劑強心針。

中國車市需求端有政策的支持並無疑慮,然而我們也提醒,從電動車、鋰電池相關行業——汽車製造業、電氣機械製造業產能利用率來看,今年 Q1 分別驟降至 64.9%(前 76.9%)、 72.7%(前 77.1%),低於人民銀行文獻定義的 75% 「產能過剩警戒線」,一定程度上呼應了近期市場對產能過剩的擔憂 (越低代表產能過剩越嚴重),此背景下,今年初比亞迪又再度喊出「電比油低」的降價口號,中國車市開啟新一輪價格戰廝殺,行業的激烈競爭,也為汽車業業績前景蒙上陰影,1 ~ 3 月汽車工業企業利潤累計金額,僅略高於 2020、 2023 年同期,顯示中國供給端仍面臨產能過剩的老問題。

政策

二、美國:消費穩健、庫存健康,新一輪補庫可期

已經是訂閱會員了嗎? 若您已經是訂閱會員請點此登入

MM Prime 年繳訂閱
送「產業決策平台」半年權限
無限次總經圖表瀏覽

一手掌握全球投資
商品的關鍵指數

獨家焦點報告

每月約 6 ~ 8 篇獨家
重大事件 / 數據分析快報

研究工具箱

自製關鍵圖表
回測績效

最專業的總經社群

用戶秘密指標
觀點分享

【產業決策平台】全球七大產業關鍵解密,用 300+ 獨家指標掌握趨勢! (2024-11-12) 【行情快報】科技巨頭漲不動了?AI、雲端、廣告全解析!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