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2021 年 3 月 CPI 數據公布,年增 2.6%,回升至疫情前水準。M 平方將透過通膨和「企業存貨銷售比」的關係,解釋歷來經濟危機後的銷售如何影響長期的通膨走勢。
一、何謂「企業存貨銷售比」?
企業存貨銷售比由美國商務部普查局每月月中公布,此比例會將企業月終剩餘的存貨除以每月銷售,可以用以表示企業需要多久才能消化完手邊的存貨。當企業存貨銷售比上升時,表示存貨上揚力道大於銷售,廠商暫時難以去庫存,未來投資意願下降。反之,企業存貨銷售比下降時,表示終端需求強勁,廠商有後續庫存需求,增強未來投資意願。
二、如何從企業存貨銷售比判斷通膨走勢?
我們借鏡 2000、2008 年兩次經濟危機的經驗。景氣衰退過後,總體需求下降,導致 物價 快速回落,而此時央行透過貨幣政策釋放流動性到市場,政府則利用財政政策進行減稅、退稅,希望使民間 消費 動能重新熱絡,因此從存貨銷售比可以觀察需求從下游傳導致上游的狀況,民眾在獲得移轉性收入後,首先偏好購買較為剛性的商品(如食品飲料、一般零售等),零售業因此受惠,存貨銷售比出現第一波回落,而終端需求提振傳導至上游後,製造業存貨銷售比也再度下降,在整體 補庫存循環 重啟之後,有助於推升通膨回溫。
三、近期通膨回溫是否反映實體需求的回升?
2020 年疫情嚴重,聯準會及財政部祭出大規模貨幣及財政刺激,從 存貨銷售比 可以看到,零售業首先出現大幅的回落,終端需求明顯回升,隨之製造業存貨銷售比也開始轉向趨勢向下,顯示回補庫存動能已逐漸傳遞至上游,而通膨也在今年以來,疊加去年上半年 油價 的超低基期開始看到回升,突破 2% 的門檻,我們因此可看到健康的通膨和存貨/銷售有顯著的關係,後續通膨是否能持續出現中長期的回溫,便可關注實體經濟是否仍能支撐消費後續動能,進而出現第二波由下游傳遞至上游的庫存消耗。
圖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