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科技股漲勢如虹,甚至超過美股表現,然陸股滬深漲幅大幅落後,如何解讀?中國兩會召開,政府工作報告發佈,如何解讀?DeepSeek 向市場展現的中國科技競爭力,能否突破美國科技封鎖?
本文重點:
-
一年一度的中國兩會召開,決策層發佈政府工作報告,宣示今年經濟目標的設定、以及財政,貨幣、產業政策方向,市場如何反應?
-
如何透過政府工作報告的細節,解讀中國長線經濟結構困境?
-
政府工作報告明言貿易戰等地緣壓力,美國頻頻加碼的關稅如何衝擊中國 GDP?
-
DeepSeek 浪潮驅動市場重估中國科技業之全球競爭力,為應對中美科技競爭,決策層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向民營科技公司釋出善意。
-
中國科技企業能否突破美國科技封鎖?一枝獨秀的科技股,能否帶動陸港股全產業的百花齊放?
自春節結束後,中國股市持續上漲的表現引發市場側目,在以軟體資通訊為代表的科技股領漲下,港股恆生指數自 2/5 ~ 3/7 間漲幅高達 58%,傲視全球資產。然而,陸股滬深 300 的漲幅則明顯落後,如我們在月報中指出的,這源於兩類指數中科技股含量的差異,截至目前,科技股的一枝獨秀尚未在中國股市中帶來全產業的百花齊放。值此之際,一年一度市場最為關注的中國兩會正式召開,如何解讀本次兩會中釋放的政策信號?後續陸港股能否突破長年以來的區間震盪格局?
一、兩會財政如期加碼,決策層點出外部地緣風險
3/4 - 3/6,中國正式召開一年一度的兩會,國務院公佈了市場最為關注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包含了官方對今年經濟目標的設定、以及財政,貨幣、產業政策方向的確立,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大重點:
-
經濟目標變動不大:GDP 增速 5% 、失業率 5.5%,新增就業 1200 萬人,皆與去年相同;而 CPI 年增 2%(前 3%)創低凸顯通縮壓力、財政赤字 4%(前 3%)創高、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 4.4 兆元(前 3.9 兆元)創高,中央預算內投資 7350 億元(前 7000 億元)微幅創高。
-
財政有所加碼,點名 AI 發展:特別國債發行 1.3 兆元,並額外另加碼 0.5 兆元補充銀行資本金,合計 1.8 兆元(前 1 兆元);產業政策與科技創新的論述方面,重點點名了 AI 大模型、 AI 手機/PC 、算力資源、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領域;在民生消費領域,財政部的消費品換新補貼增加至 3000 億元( 前 1500 億),並適度提高養老金、醫療保險的財政補貼。
-
貨幣繼續寬鬆:由往年的「穩健」轉向「適度寬鬆」,少見地直接在工作報告中提及要「適時降準、降息」。
-
房市未有額外表述:相比去年的兩會、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暫時沒有作額外的政策表述。
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公佈後,我們看到陸、港股在經歷短短幾日震盪後,重新進入上漲格局,其中,資訊科技含量較高的港股恆生指數、恆生科技指數漲幅最高,滬深 300 的漲幅則明顯小於港股,截至 3/6(週四),週漲幅較高的產業集中在網際網路、軟體開發、 AI 模型、 AI 設備、半導體等科技製造業領域,餐旅消費、飲食、能源石化、房地產等漲幅則明顯落後。回歸 M平方看法,我們認為這樣的市場反應和格局分化,主要取決於工作報告中透露的幾點隱憂。
本次兩會適逢中美貿易戰、科技戰升級的大背景,5% 的 GDP 增長目標、 4% 創高的財政赤字,凸顯出決策層在外部地緣壓力下,有意透過財政為經濟托底,同時消費品換新補貼翻倍,也有望在今年一定程度推動消費趨於穩定,並強化科技,當然也有一些細節疑慮,仍透露出長線結構調整的隱憂:
1. 對房市暫時沒有大規模救助之意,物價回溫存在不確定性
數據顯示,2025 年 1 ~ 2 月中國百大建商房屋銷售額累計年減幅收窄至 -5.9%,衰退惡化的幅度出現改善,但從絕對金額看,1 ~ 2 月銷售總額 4479.9 億元,仍低於 2024 、 2023 、 2021 年的 4,762.4 、 9,841.1 、 10,337.1 億元,從本次政府工作報告的論述看,溫和落底跟穩定,已經是決策層對房市的終極目標,官方或判斷當前房市政策暫時足夠,因此我們認為,在未有進一步政策刺激下,房價的反彈仍存在一定難度。
對此,我們在之前研究中曾多次強調,房價 的疲軟可能在中短期繼續為居民財富效應帶來壓力,進而壓抑消費者物價,所以我們也看到,在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決策層將 CPI 目標調低至 2%,顯示對於物價走勢的判斷仍有相對大的不確定性。同時,我們根據工作報告中財政赤字率中估算出的名目 GDP 增速目標,從去年的 7.4% 大幅降至 4.9%,和實質 GDP 目標的持平形成差異,背後反映,即便今年實質 GDP 增速能達到 5% 目標,因通縮而下降的名目 GDP 增速,可能大幅壓抑經濟的實際體感溫度。
2. 財政雖加碼但力道不足,集中在還舊債、科技領域
財政端釋放出對加碼托底的意願,但力道並未超過市場預期,其中,政府工作報告中公佈的財政赤字率,較去年新增一個百分點至 4%,創歷史新高,即增加了 1.6 兆元的赤字金額,該部分可能投向的領域通常以(1)民生社會保障、(2)中小型基礎建設、(3)製造業補貼和科技創新為主,但具體分配方向還須進一步觀察。
更廣泛的廣義財政赤字方面:
-
超長期特別國債:相較去年,加碼 0.3 兆元至 1.3 兆,其中,3000 億用於消費補貼、 2000 億用於製造業的工業設備升級,剩餘 8000 億,從預算草案中觀察,預計主要投向產業創投基金,用於發展高端製造業、實現尖端科技突破、強化本土供應鏈。
-
專項債:通常來說是專用於大型基礎建設的投資,在今年加碼 0.5 兆元至 4.4 兆元創新高,但根據人大常委會去年制定的化債方案,這 0.5 兆的加碼部分,預計大多用在地方政府舊債清償,對投資的支撐貢獻不高。
-
銀行資本金補充:增加 0.5 兆元,該部分預計主要用於協助地方政府清理舊債,供地方政府向銀行借新債、換舊債。
透過財政細節的簡單拆借,今年財政資源預計將更多向科創投資、製造業升級、地方政府償債等領域投入,我們認為,儘管在民生消費這邊有一定的加碼,但從數字上看更多是嘗試性的,偏好刺激供給側、輕視需求側的政策短期不易改變;同時,化解舊債雖然對於經濟結構改善至關重要,也有助於激發地方政府財政活力,但預計是長達數年的漫長道路(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化債方案為期是 4 年),地方財政短期難以對內需形成有效的支持。
此外,去年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指出,市場期待中國能夠推出的增量財政刺激,規模應該要在 2 ~10 兆元,從當前數字看,加碼的赤字金額總計為 2.9 兆元,僅屬符合市場低緣預期。
3. 兩會期間美國關稅再下重拳
本次為近兩年決策層在工作報告中,罕見地詳細討論貿易戰、科技戰等地緣風險,對經濟、市場預期及投資信心的衝擊,也與川普上任後的一系列關稅政策相呼應。 3/4 美國再次對中國所有產品加徵 10% 的全面關稅,算上 2 月那一輪關稅,今年美國共計對中國加徵了 20% 的關稅。
而關稅對中國 GDP 的衝擊,M平方利用過往學術文獻中提到的「關稅彈性」作測算,以 2024 年數據來看,中國對美出口佔自身總出口的 14.7%,總出口佔中國名目 GDP 總值的比重約 20%,在當前加徵 20% 的關稅情境下,我們測算,美國對中關稅將造成 2025 ~ 2027 年 GDP 將產生 -0.6 ~ -1.5 個百分點的衝擊,雖並沒有毀滅性的打擊,但在去年中國經濟主要倚靠出口為引擎的情況下,關稅陰霾無疑為今年經濟成長目標,帶來不確定性。
備註:關稅彈性是衡量衡中國對美出口金額,受到關稅衝擊的程度,學術文獻、經濟學人智庫的研究中,指出關稅彈性大概介於 -1.0 ~ -2.5 之間(即關稅每提高 1 個百分點,中國對美出口將受到 1 ~ 2.5 個百分點的負面衝擊)。
二、市場重估中國科技全球競爭力,但仍有待突破軟肋
儘管股市的上漲並未向全產業領域擴散,但科技股在當前對整體中國資產的拉動,依然不容忽視,隨著中美科技戰進入白熱化階段,中國企業在 AI 領域的競爭力,也逐步被世界看見,據 EPOCH AI 數據統計,截至 2025 年 2 月,全球累計發佈的 AI 大模型數量約 176 個(不完全統計),其中來自美國企業的比例高達近 46% 冠居全球,但值得注意的是,來自中國企業的大模型數量佔全球 30%,緊追科技霸主美國之後。
已經是訂閱會員了嗎? 若您已經是訂閱會員請點此登入
【最完整路徑解析】讀懂「川普」掌握全球變動格局,130 分鐘影音現買現看! 立即加入>>

【展望組合包 | 最後晚鳥優惠】袋鼠市行情!逐季調整資產配置策略,動態養成總經投資分析思維! 立即加入>>

【MM Podcast】After Meeting EP. 159|台積電財報及時雨,關稅倖存者是你? 立即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