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被經濟學人形容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但同時也被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認定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是 AI 和機器人等關鍵組件技術的領先者,在中美之間的競爭加劇之際,台灣被捲入了地緣政治之爭,在這樣矛盾的處境下,短期影響為何?該如何判斷可能的衝擊以及台灣未來長線的經濟發展?

本文重點:

  1. 台灣出口大超預期,反映備貨動能以及全球對 AI 應用的加速佈局,但後續可能面臨壓力。

  2. 台美談判仍未果,台幣是否有長期升值壓力並導致資產泡沫的風險?

  3. 台灣正在複製廣島協議的日本? 透過三點觀察長期產業優勢是否流失。


一、台灣出口大超預期,數據中透露哪些重點?

首先我們觀察總經數據的狀況,6/9 財政部公佈 5 月 台灣出口 數據,創下歷史新高的 517.4 億美元,年增率達 38.63%(前 29.94%),同樣創下了 2010 年以來的新高,再度繳出優於預期的成績,相比於南韓的 5 月 出口 年減 -1.3%(前 3.67%)和 中國 的 4.8%(前 8.1%),台灣表現更加強勁,除了受惠於備貨動能,也反映全球對 AI 應用加速布局的趨勢,尤其在不確定性高漲的環境下,資本投入更為集中!

展望後續,提前備貨雖帶動短期動能,卻也引發對淡旺季錯置的隱憂。再加上貿易戰風險升溫,全球市場走勢仍顯不明。 OECD 近期更在今年第二度下調全球經濟展望,預估 2025 年與 2026 年成長率分別為 2.9%(原為 3.1%)與 2.9%(原為 3.0%)。在總體動能仍顯疲弱的背景下,這波提前備貨是否也意味著對下半年需求的部分透支,值得關注。

file

製造業 3 ~ 4 年為一次循環的角度來看(上升與下降週期分別是 1.5 ~ 2 年),自 2022 年下半年落底以來,全球製造業已歷經近兩年的上升週期。早在去年下半年,我們便開始強調——製造業已進入「下半場」階段。當前,在貿易戰影響下,部分廠商出現提前備貨行為,推動出口增速再度加快。然而,若這波上行主要由提前備貨所驅動,則 Q3 過後勢必逐步面臨庫存壓力的調整,並預估最弱勢的階段將落在明年上半年。

我們以台灣出口表現作為代表指標,並根據不同經濟情境進行後續動能的情境推估如下:

已經是訂閱會員了嗎? 若您已經是訂閱會員請點此登入

成為 訂閱會員
享 M 平方完整服務
無限次總經圖表瀏覽

一手掌握全球投資
商品的關鍵指數

獨家焦點報告

每月約 6 ~ 8 篇獨家
重大事件 / 數據分析快報

研究工具箱

自製關鍵圖表
回測績效

最專業的總經社群

用戶秘密指標
觀點分享

【PDF 免費下載】川普關稅戰略更新,從「解放日」到全球新秩序 (2025-07-10) 【行情快報】美中休戰、市場急彈,談判變數的三大關鍵!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