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台灣-PMI製造業(細項)
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Manufacturing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PMI)為一綜合性指標,每月對受訪企業的採購經理人進行調查,針對各項經濟活動與上月進行比,並依調查結果編製成的指數,以新增訂單數量、生產數量、人力僱用數量、存貨,以及供應商交貨時間等 5 項細項擴散指數(Diffusion Index)綜合編製而成 ,其他參考指標則包括原物料價格、客戶存貨、出口訂單、未完成訂單、進口原物料等,均以 50 作為分界點, 50 以上代表景氣擴張, 50 以下代表景氣衰退。
PMI 重要 5 大細項含義:
1. 新增訂單數量是衡量廠商於受訪當月所接獲之訂單較上月之增減變化。一般而言,企業在接獲訂單後開始生產,然後基於生產投入人力及原物料,亦即聘僱勞工並向上游供應商進貨,最後產生銷售或庫存。因此,新增訂單可說是 PMI 組成之五項指標中最具領先性者。
2. 生產數量是衡量廠商於受訪當月產出水準較上月之變化。
3. 人力僱用數量是衡量廠商於受訪當月聘僱員工較上月之增減變化。一般而言,企業往往視接單、生產狀況,再決定投入人力多寡,故人力僱用數量在 PMI 五項組成指標中,較具落後性質。
4. 供應商交貨時間是指交貨的前置作業時間(Lead time),主要反映目前採購環境偏向買方或賣方市場。一般而言,當景氣熱絡時,訂單需求增加,廠商交貨前置作業時間將拉長(亦即交貨速度變慢);反之,當景氣不佳時交貨時間可能減少(亦即交貨速度變快)。
5. 存貨上升或下降通常具有兩種經濟意涵。首先,當成品銷售程度不如廠商預期時,由於備料較實際生產所需多,將使存貨水準上升。但另一方面,存貨增加也可能源自於廠商對未來景氣呈現樂觀看法,因而提升存貨水準,以因應未來暢旺之生產需求。故此項指標之變化,尚需搭配其他指標綜合觀察,方能掌握其真正反映的經濟意涵。
最新數據
-
新訂單2021-0168.20
-
生產2021-0167.70
-
雇員2021-0158.50
-
供應商交貨2021-0173.30
-
原物料存貨2021-0157.90
-
原物料價格2021-0185.80
-
客戶存貨2021-0145.80
-
出口訂單2021-0162.80
-
未完成訂單2021-0165.20
-
進口原物料2021-0162.10
建議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