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中國 part II 中美未來的GDP增長對弈, 誰佔上風?
接下來, 我們試著從中美兩國GDP的趨勢走向,看兩大經濟體的對弈競技中, 誰的贏面大, 誰的勝算多?
1. GDP的組成中, GDP=C+I+G+(X-M),
C: 民間消費,I: 民間投資, G: 政府支出, X -M : 出口-進口 = 凈出口); 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後, 經濟開始加速增長, 從2001年的1.32兆美元 (占美國GDP總值的12.6%) , 十年後2011年的7.57兆美元 (占美國GDP總值的48.8%) , 一路到去年2017年的12.24兆美元 (占美國GDP總值的63.1%), 因此, 許多人開始認為中國將很快超越美國, 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但自金融海嘯後, 美國在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及科技產業創新的帶動下, 逐步走出經濟困境, 2011到2012年美元指數從低檔開始震盪向上, 反應出美元開始回流美國, 資本巿場上揚, 企業巿值增加也強化了公司投資與購併的能力, 同時為民眾帶來財富效應, 形成良性循環, 促進美國經濟的復甦, 甚至帶動加速增長.
2. 中國入世(WTO)後的經濟高速增長, 有很大一部份是來自於投資所帶動的成長, 但在多年過度投資下, 對經濟成長的邊際效應逐漸遞減, 而且在遭逢金融海嘯後, 就馬上面對到產能過剩的問題; 中國政府為避免經濟直線下墜, 於2008年推出4萬億人民幣的救巿計畫, 地方政府也透過各種財政補貼方式, 只為了拯救沒有競爭力的企業. 這些錯誤的政策, 雖然暫時避免了經濟快速的下滑, 但之後卻要花更多的時間及精力來打庫存和調結構 ( 目前仍在這個痛苦的調整期中). 從上述這兩點來看, 中美兩國未來的經濟前景, 大家心中應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了.
3. 接下來, 我們用左圖讓大家更能清楚地理解美中的經濟增長趨勢, 以下我們分別從GDP中的 C (民間消費), I (民間投資) 及 凈出口 ( X-M )的變動趨勢, 來看未來的美中對弈, 誰比較可能得到最後的勝利呢?
(1) 圖上的藍線, 是比較中美兩國在民間消費 ( 透過零售銷售來分析) 的成長力道, 當藍線越靠近零軸, 代表中國的消費成長已快不如美國了, 目前這個趨勢已逐漸成型; 搭配目前中國房價泡沫嚴重, 民間消費力被房貸的重擔壓著, 未來消費要大幅成長的難度很高.
(2) 圖上的紅線, 顯示的是美中兩國在民間投資增速的比較, 當紅線越接近零軸時, 代表中國投資增長將被美國追過; 而中國GDP組成中, 民間投資所占的份額在2017年高達43.6%, 甚至高於民間消費的40.4%, 由圖上可見, 這個項目的增長已經快被美國超越了.
(3) 圖上的黃線, 代表美中兩國間貿易餘額的差異, 自金融海嘯以後, 中國的淨出口占GDP總數的份額約為2-3%, 最近的2017年為1.71%, 而美國的份額則為 -3%到-4%, 目前為-3.2%; 我們可見到黃線在2010年到2012年底時, 趨勢持平, 2013年到2015年底, 此差額開始擴大, 但從2016年初開始, 此差額似乎呈現了緩慢向上縮減的態勢; 而目前川普政府透過減稅, 引導資金回流, 鼓勵企業回美國設廠, 希望重振美國製造業, 若能成功, 則美國的貿易逆差(淨出口負值)將可順利減少; 另一方面, 川普也啟動對中貿易戰, 最終也將造成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減少, 這一來一往間, 將讓兩國間的貿易餘額差異進一步縮減, 若上述的情境真得發生了, 黃線也將在不久的將來, 開始往零軸靠攏.
4. 最後在政府支出 ( G ) 部份, 兩國占比差距不大( 美17.2%, 中14.3%), 但美國近來有國防預算增加及基建計劃的推動; 而中國政府支出已處在過去十年來的相對高點, 再加上該項目占比歷年來變動不大, 對GDP增加的貢獻有限.
從以上的推演, 中國要追趕上美國的GDP, 在未來數年能否輕易地達陣? 相信大家心理應該有答案了.
最新數據
-
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年增率) - 美國-零售銷售 (年增率)0.00
-
美國-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投資 (年增率) - 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 (累計年增率)0.00
-
美國-貿易餘額-商品&服務 - 中國-貿易差額 (美元計)0.00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