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聯準會?銀行中的銀行?

聯準會,又名美聯儲,代表的是美國中央銀行體系,依據美國國會在1913年所通過的〈聯邦準備法案〉而創設,原意是避免再次發生1907年的銀行危機。

alt

由以上階層圖可以看出,聯邦儲備系統由兩個組織組成:聯邦準備系統理事會聯邦準備銀行。至於負責公開市場相關操作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也是由這兩個組織所組成,只是有較為不同的規則,整理成下表:

聯邦準備系統理事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聯邦準備銀行
組織功能1. 決策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
2. 審核12家聯儲分行貼現率
3. 為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常任委員
美國公開市場操作(如決議調升基準利率、擴大QE..等)皆透過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作為宣布政策的管道,紐約聯儲銀行代為執行。1. 管理及規範銀行業,制定貼現率等
2. 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執行貨幣政策
3. 其他如經濟教育、研究等
人員組成美國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任期為14年,原則上不允許連任,但可以由總統再次提名、參議院批准而獲得實際連任。 主席任期4年,可以連任。 聯邦準備系統理事會(7人)、
紐約聯邦銀行行長(1人)、
其他11家聯儲分行輪流擔任剩下空缺(4人,任期一年)
波士頓、紐約、費城、克里夫蘭、維吉尼亞、亞特蘭大、芝加哥、聖路易、明尼亞波利斯、坎薩斯、達拉斯、舊金山
人數共7人共12人共12人


聯準會的核心 ─ FOMC

FOMC擁有制定公開市場操作政策的權力,也就是我們熟悉的Federal Funds RateQE等貨幣政策的制定,往往擁有投票權的理事,在開會前的談話就足以影響金融市場。當然享有固定投票權的理事會成員以及紐約聯儲銀行總裁往往就擁有更大的份量。

FOMC的會議,每次都會受到全球金融市場的關注。而不同時間所召開的會議也會有不同的焦點,簡單整理如下:

  1. FOMC委員會由聯邦準備系統理事會(7人)、紐約準備銀行總裁(1人)、地方準備銀行總裁組成(4人)。其中,地方準備銀行總裁需要輪替,每次任期僅一年。

  2. FOMC每年會開八次會議,在每一季的第一個月及第三個月召開。

  3. FOMC的會議中,以每季的第三個月較為重要(3月、6月、9月、12月), 會議後的聲明會針對美國當前經濟狀況做預估(GDP和通膨),也會有未來貨幣政策調整的目標預期。

聯準會的歷史

美國最早擁有中央銀行職能的機構,並非現在的聯準會,而是1791年所相繼成立的美國第一銀行及美國第二銀行。一直到了1800年初期的「自由銀行時代」,美國並沒有一間檯面上正式的中央銀行,而是到了1862年後,由一間私營的國家銀行系統(J.P Morgan)行使了中央銀行的職權。1907年,美國發生了銀行危機,當時的金融市場出現一段時間的恐慌,爆發危機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下跌了超過50%。但由於當時並沒有正式的中央銀行為金融市場注入資金,而是當時著名的金融家J.P. Morgan,投入大量的資金穩定市場,並在行動後說服其他的銀行家也跟進,才讓這場恐慌受到有效的控制。而這次的恐慌及J.P. Morgan的舉動,也被視為是中央銀行職權的先驅,市場也出現了需要一個「銀行中的銀行」來管理金融市場的聲音。

我們將聯準會的歷史分成以下4個區間:

一、戰時美國的聯準會 (1914-1970)

在這個階段,也就是奠定美國後續世界霸主的時期,經歷了兩次的世界大戰並取的勝利。戰時的美國以國防支撐整體經濟成長,戰後的美國以重建等擴大支出作為經濟成長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階段也出現了美國歷史上十分嚴重的經濟衰退,1930年間的經濟大蕭條,時任聯準會主席的Marriner S. Eccles曾對貨幣政策做出以下的解讀:「貨幣政策像條繩子;只能拉,不能推。」而這也充分表達了當時聯準會在貨幣政策上的立場:貨幣政策無法有效的推動經濟成長,但卻是景氣過熱的制約方式之一。1936年5月聯準會升息,就造成美國經濟成長趨緩,儘管Eccles仍然堅持聯準會必須干預貨幣供給的看法,當時的CPI年增率一度來到14%,但仍然未獲得白宮的完全支持。Eccles也就沒有再度獲得杜魯門總統的提名。當時白宮的氣氛仍然認為,聯準會只需要維持政府的低借貸成本。

也因為這樣的爭議,美國國會在1951年制定了《美聯儲-財政部協議》,之後聯準會便能獨立的制定並執行貨幣政策,不再受到政府財政部的干預。

二、緊盯物價的聯準會 (1970-1990)

在這個時代,美國發生了三次嚴重的「石油危機」,也分別造成了美國史上的幾次衰退。這三個危機的共同點便是「高通膨」,而對抗通膨也就是這個時期聯準會在貨幣政策上的主要立場。 19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CPI由6%一路上漲至12%,聯準會的連番升息以控制通膨,造成美國的停滯性通膨,GDP也出現了衰退。1980年代的第二次石油危機,雷根總統實施了較為強勢的美元政策,試圖壓制通膨高漲的情況,當時(1981年)的通膨率一度來到13.5%,在大幅調升聯邦基準利率至21.5%的史上高檔後,通膨隨即受到有效的抑制,但同樣的代價也是美國經濟再度出現衰退。

在面對這兩次的經濟衰退時,聯準會的態度皆是以壓制通膨為主,儘管景氣出現了下滑,仍然調升目標聯邦基準利率水準,讓物價回到較穩定的水平。當時的聯準會主席分別為Arthur F. Burns以及Paul A. Volcker(前者為Alan Greenspan的老師)。 但這樣的高利政策也受到當時不小的質疑聲浪,包括需要大量資金借貸來作為周轉的產業,包括:營建業、農業,都受到很大的挑戰。美國失業率也一度來到10%的高檔。

三、同步重視就業與通膨的聯準會(1990-2008)

在上述完全重視通膨的時代,聯準會遇到了主要的停滯性通膨危機,而90年代開始油價便逐步由全球供需決定,不再掌握在OPEC手中,因此,通膨轉趨穩定,聯準會也轉而同步重視就業消費。在這段期間,歷經了90年代的科技爆炸,美國長達9年的大多頭,聯準會逐步調升利率,而2000年後的互聯網泡沫、911恐怖攻擊,Alan Greenspan計畫性的降息,聯邦基準利率也在2004年來到了1%的歷史低檔。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美國確實出現了景氣上的反彈,但由於資產價格過高,在2005年之後的升息政策,使得一些信用資產上的價格崩解,2008年的次貸危機終於反應並終結了這段低利下的美國成長。

四、低利環境及後QE下的聯準會 (2008-今 )

2008年後,聯邦基準利率再度回到了低水準(0.00%~0.25%),Ben S. Bernanke甚至啟用了QE購債的公開市場操作工具,大量購賣債券讓熱錢流入金融市場,提供市場整體足夠的流動性支撐,資產價格明顯復甦,通膨趨穩,美國經濟自2009年後便再無明顯下滑。而在葉倫(Janet Yellen)接手後,在利率政策上的態度,一直希望能以最緩慢的速度的調升利率,一方面擔憂資產價格大幅下滑(如2007-2008房市),但同時一再炒高的房地產與股市也讓聯準會擔憂,這一切的榮景究竟是真實的復甦抑或是資金堆疊出來的效果。

alt

看完聯準會在歷史上的重要主席及其決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 透視聯準會(二)後QE時代,聯準會組成與關注重點,了解聯準會的組成與目前的重點關注又是什麼?

本文作者:MacroMicro ( Andy )

更多圖表查詢:財經M平方

【行情快報】聯準會力挺全年降三碼,經濟不著陸、通膨可控最佳劇本! 【行情快報】日本睽違 17 年升息、終止 YCC!為何全球市場反應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