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
近二十年,中國 GDP 年均成長 8.70%,為目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印度則在近年急起直追,GDP 增速甚至有超越中國的表現。
想要投資金磚四國的兩大主力,必須先了解其細部體質,此系列文章中我們將提出兩國七大異同,希望能幫助讀者對中印當前及未來發展有概略的認知!

本文重點:

加入 MM PRO 看本文關鍵重點 !!


一、以古鑑今:中印計劃經濟的後遺症與機會

所謂「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在比較中印兩國前,我們要先了解其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

1. 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蓬勃發展,近年成長受限於去槓桿問題

1949 年,新中國甫成立,1949 ~ 1978 年間,毛澤東貫徹社會主義的精神,以工業化為主體,並完成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後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使中國遭遇嚴重的挫折和損失,直到而 1978 年起,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口號,政府工作重心開始轉移至經濟建設,並且逐漸對外開放以尋求發展。此後的 30 年,中國 GDP 快速成長,在全球 GDP 中的佔比由 5% 成長至 15%,人均收入增長為全球平均水平的 4 倍。尤其是 2001 年加入 WTO 之後,中國勞動力便宜的優勢浮現,出口貿易量大幅成長,投資大量集中在沿海加工出口區,使得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

然而,2008 年底當局為因應全球金融危機而推出「四兆計畫」,疊加先前積累過多的投資,產生產能過剩、房價飆漲、地方債務等問題,間接引發 2015 年的中國股災(導致當年的新興市場危機)。於是中國在 2015 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三去一降一補」,當中首要任務便是進行「去槓桿」以防範風險,並維持適當逆週期調控政策的態度至今,甚至於去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罕見的刪除 GDP 成長為目標。

中國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實施計劃經濟,1970 年代改革開放後獲得世界工廠的優勢,然伴隨產能過剩的問題,成為中國政府近年積極進行「去槓桿」的主因。


2. 印度的市場經濟模式有龐大人口基數支撐,近年推動產業轉型發揮人口紅利優勢

相比之下,印度的發展方式則有所不同。印度於 1950 年宣佈正式成立獨立共和國,選擇採用的是混合式的經濟體制:利用社會主義的五年計畫主導經濟發展,同時開放民營企業存在,但透過許可證制度等限制。首任領導者尼赫魯實行工業發展體系,強調基礎工業建設,英地拉.甘地在 1966 年接班後,奉行銀行國有化政策以支持國內信貸發展,同時推動農業改革,實現糧食自給自足。1980 ~ 1990 年進入經濟自由化時期,政府逐漸放寬對民營企業限制,並取消價格管制及降低稅負以刺激經濟,卻因 1990 年蘇聯解體、波斯灣戰爭下國際油價飆漲,印度財政瀕臨破產。

1991 年拉奧政府上台,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的援助,實行改革開放,加大力度吸引外資、放寬限制持股比例、推動工業現代化,並廢除許可證制度、解除外匯管制,印度開始進入市場經濟模式。而現任總理莫迪上台後,印度逐漸追求經濟發展轉型,推行「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加大對於工業、製造業的發展重視,以發揮人口紅利的最大效果,並創造充足就業,此外莫迪也強調改革,如財稅、健保、教育、基建、廢鈔活動。

與中國不同,印度初期實施混合式經濟體制,1990 年後逐漸走向市場經濟模式,較沒有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近年則在市場開放的同時進行財政改革,以追求經濟轉型。


3. 小結

中國改革開放時間早於印度,疊加人口紅利,使得中國於早期領先印度取得世界工廠的地位,然近年隨著「去槓桿」的政策實行,經濟增速放緩。而同樣在人口紅利之下,印度也於近年逐漸走向開放,推動民營企業的自由發展,使其在國際上競爭力逐漸趕上中國。

中印歷史背景


二、人口紅利:中印人口優勢的變與不變

頗受大家關注的在於中印人口問題。根據中國 2021 年釋出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目前中國有 14.12 億人口;而以聯合國資料計算,印度則有 13.93 億,但兩國的人口結構卻大相逕庭。

1. 中國過去人口紅利帶動成長,現已步入高齡化社會

首先,中國於 1980 年起施行嚴格的生育計劃政策,此後兩次「嬰兒潮」(50、60 年代)的疊加效應催生了自 80 年代起為期 30 年的人口紅利。然而,中國自 1999 年開始進入高齡化社會(國際定義: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 7% 以上即為高齡化社會,14% 為高齡社會)以來,其比例已上升至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顯示的 13.50%,根據聯合國預測,2025 年這個比重將達到約 20%,到 2050 年,更將達到 36.5%。隨著高齡化程度加深,社會福利等政府支出不斷擴大,社會消費能力逐漸下降,扶養比也隨之加重,因此,優化人口結構可說已迫在眉睫。

2016 年中國全面執行「開放二胎」的政策,藉此幫助中國在 2050 年增加 3000 萬以上的適齡勞動人口,政策開始的前兩年,確實收效甚佳,2016、2017 中國出生人口分別為 1800 萬、1700 萬人,優於政策實施前的 1600 萬人;然而隨後政策效應減弱,到了 2020 年出生人口更是僅剩 1200 萬人,儘管不排除受疫情影響,但仍可以觀察出居民逐漸降低生育偏好。儘管 2021 年中國正式「開放三胎」,但可以預見的是並不會使情況有太大改善,勞動人口逐漸減少的趨勢並未改變,甚至將在 2025 ~ 2030 年間迎來人口負增長。

中國 50 年代嬰兒潮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開放二胎、三胎的政策並無改變降低生育率的傾向,中國人口結構逐漸走向高齡化。


2. 印度擁有未來 50 年的人口紅利,人口結構年輕提供充足勞動力

與中國相反,印度目前人口相對年輕化,依照國際定義,其撫養比在 2018 年降至 50% 以下(意味著人口紅利期到來),並且大約還可以享受 50 年的人口紅利。除此之外,根據聯合國資料顯示,印度目前的人口結構相當年輕,2020 年人口年齡中位數僅 28.4 歲,並且勞動人口(15 - 64 歲)佔比 67.27%,代表每年都有約 1000 萬的勞動力湧入市場,存在巨大的勞動市場優勢和消費潛力。

然在巨大人口紅利之下,印度就業人口閒置的狀況仍急需改變,國民教育水準普遍偏低,國內約有 50% 的人口投入於佔 GDP 比重僅 16.38% 的農業部門,使人均收入不高。再加上印度自然災害頻繁,逐漸造成了印度貧困人口佔世界約 33% 的情形。因此如何落實基礎建設、教育醫療的發展,以及如何解決當前失業率偏高的狀況,將是印度長遠發展的關鍵。

印度人口結構相對年輕,存在巨大勞動市場優勢及消費潛力,然目前人有就業人口閒置以及收入偏低的問題,未來在政策面如何解決失業率普遍偏高,以及就業結構,為印度政府當前的重要課題。

已經是訂閱會員了嗎? 若您已經是訂閱會員請點此登入

成為 訂閱會員
享 M 平方完整服務
無限次圖表瀏覽

一手掌握全球投資
商品的關鍵指數

獨家焦點報告

每月約 6 ~ 8 篇獨家
重大事件 / 數據分析快報

研究工具箱

自製關鍵圖表
回測績效

最專業的總經社群

用戶秘密指標
觀點分享

【主題研究】「雙印」股市引領風騷,2024 年東南亞投資三重點! 【展望 2024 系列六】股市三度創高!印度如何達到「零破綻經濟」?